紧凑、便捷的监听解决方案:Adam Audio D3V

Pro Tools 专家国际认证等你来拿,年底线上直播课安排公布

FLEA 251 全球赛博黑五狂欢:年度最低价,让经典触手可及

Eastwest 音源大厂空降,限时抄底优惠,编曲音源大全一站式购齐

轻便 + 专业 Carver Saturn II 千元声卡上市首测:打破千元声卡不能兼顾的怪圈

幕后圈课堂王磊混音系列课 01 期社群直播答疑全记录

musiXboy 添加于 2019-05-04 ·

分享到微信

暂无评论

所有购买了幕后圈首期课程「王磊混音系列课」的朋友都参与到了第一次的在线答疑中,跟王磊老师在线交流了22个问题。


Q1. 想了解下监听环境布置,包括折射板选择和布置。

这个涉及到了声学。其实完全标准的环境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现有的环境去改。如果没有专业的混音室,在现有房间里去改建很难达到很标准,所以更多要找到现有监听环境和标准监听之间的关系。

我拿我的这间教室的声学装置举个栗子。要在现有环境里改建声学环境,其实有些简易的装修方式。上边这间教室其实没特意去装,但现在的效果也很好。原因是合理的利用了墙面,然后加上音箱做了些声场校正,以及第三方校正设备加以辅助就会让声场有很好改善。

这个屋子里的很多反射板里面是棉,跟录音室一样,墙面留了一块儿吸音,里面也是棉。自己的居室里最需要解决的是低频,空腔对低频的吸收是很重要的,或屋里面的有些家具也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上图后墙的两个角落是空腔,这里没有什么低频声线。后边做的反射也是能起到一定作用。做混音教室已经非常好了。当然若是要做专业混音,可能所有的东西还需要再严格一点。

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隔音。通常用近场监听时,开的音量都比较大,容易扰民。防止干扰到别人,我们要去考虑下声学材料,这些声学材料也可以改善我们的声学环境。棉可以对高频做一定的修改,更多低频可以布置一些空腔。隔音不是仅仅装修了哪一面墙就能解决的,若有条件从头开始装,尽可能还是找专业的声学设计团队来做。

Q2. 是不是应该在导入工程之后就把歌曲的速度测出来,把节奏对好,然后再进行 Strip Silence

混音师一般拿到的工程是制作人已整理过的。如果 session 是录音师做过的,那他第一件事儿就是输入速度,通常他把该修的东西、节奏等都做完了。

Strip Silence 本身不会特别影响到素材本身的东西,重要的是为防止出现挪动错位,下一步一定要锁定。如果锁完了再去调节奏就会较麻烦,所以还是要看拿到的工程初始是什么样的。一首歌导入后一定需要先去听,清楚每一轨是什么,大家不用纠结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按照自己的入手习惯来。随着大家对后期课程往下听,我会逐渐说到这个问题。

Q3. Pro Tools 里电平表格式有什么区别?比如常用的 Pro Tools Classic 、VU 和数字 VU 这几种观察方式是不是不一样?使用哪一种比较好?

定义不一样,以及单位时间内的衰变速度不一样,还有一些就是欧联盟各国家所规定的响度标准不一样。最重要的是需要找一个自己习惯的,我自己这么多年用 Pro Tools 一直很习惯,所以我就常看 Pro Tools 的经典表,当换其他表时还是要适应。面对不同的工业标准,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网上查阅一些资料,对各种表头定义和设置作以了解。国内其实没办法有特严格的统一标准,现状也很难严格的去执行这些,所以掌握自己最熟悉的是最重要的。

Q4. 实在买不起远场监听怎么办,可以用什么代替?

远场监听大家不用当作一种负担,可能更多是一个情节。远场监听也不是完全都是优点,比如它对细节的把控不如近场的。当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远场,我现在混音基本都在用远场,除非是专辑我会打开对比一下。其实音箱是没有完全准确的,直要你能适应,就没有问题。

监听环境不特别准时,建议在混音之前听一些国外混的特别好的作品作参考,用你的监听放出来,记住这种感觉,等你混完再去对比,若很一致,应该就问题不大。

Q5. Pro Tools 标准版跟 HD Native 版有音质区别吗?

Pro Tools HD 版本和 Native 版本的区别还是蛮大的。我曾经常用 Native,后来有天扩棚,我什么都没改,只是换了软件和 HD 卡。

然后再打开以前的歌儿,会发现低频的密度、力度都变了,是一种从模糊到清晰的变化感。一开始不是很适应,感觉声音很硬,但其实很结实。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录音棚里配成 HDX,HDX 状态下它的硬件声音其实已经非常好了。

AD/DA 需不需要换看个人追求,它对声音带来的改善或许只有混音师自己能听得出来。好音乐和好设备其实并没有特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有时也会发现,有人只拿个吉他给你唱首歌儿,你也一样会感动。并不是说一定要支这么大一摊子,才能让音乐变得更好。所以我觉得还是把我们手上的东西,用到极致就可以了。稍微好一点儿的,可以根据需求合理更换。

Q6. 我的正版 Pro Tools 2018 在 Mac 系统下会遇到闪退,录音中常出现过载现象,但我的电脑配置还可以,录音中也没有很多轨,怎样解决闪退等稳定问题呢?

Pro Tools 出现稳定性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时用的第三方插件不稳定,最好让第三方插件更新到最新版本。再或是操作系统和 Pro Tools 官方推荐匹配版本不一致,以及硬盘的转速和硬盘上有些特殊字符时也会影响到稳定性。留意以上细节情况可以减少闪退状况。另外,养成随手储存的习惯。

Q7. 有没有频率听力训练的一些建议或者是针对性的教程和方法?


有一本书叫 《听音训练手册》。目前很多有关听力训练的书其实都是偏古典音乐的。我觉得大家其实只要有意识地去听东西就可以,然后自己在调效果器的时候自己多注意一下,尽可能的不要长时间去练那个单一频率,单一频率对听力是有害的。因为在录音室或者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其实都是复合频率,都不是单一频率,所以练那些其实意义是不大的。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大家每个月,尽可能听同一类型风格的东西。我们学校有一门课,叫“录音师听觉训练”,大概的内容就是听频率,听音色,辨认分轨中的不同乐器,从古典到流行,就是所有的音色。然后就是分析,分析听到的每首歌的分段落啊,哪些乐器构成啊,如果大家音乐基础好,可以听听和声的走向,然后画一些位置的图。尽可能每个月只听同一类型的音乐风格,这样的话,这一个月下来基本上对摇滚乐的比如底鼓音色,军鼓音色,大概的比例等等,就可以掌握得差不多了。

尽可能不要今天听流行,明天听摇滚,后天听爵士,就这样来回听,是不太适合大家建立一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其实就是听到了就知道你要干什么。这个只有大量的积累,每天听个四五首,一年听个两三千首的,这样的话可能比较适合大家建立听觉风格。

Q8. 有的分轨制作起来,人声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到伴奏里面去,这是为什么?


人声无法融到伴奏里,很可能是顺序反了。歌曲中所有的乐器都是为人声服务的,所以要先混人声,混完人声另一个东西贴着人声往上混,注意力其实还是要集中在唱上面的,主次关系别弄反。如果是配乐那就另说,配乐是 solo 乐器或主奏乐器为注意点。

Q9. 人声上一台硬件混响是否可以代替好几个混响插件搭配?硬件混响的计算时间是否跟插件一样呢?

混响还没有讲,课程如果更新到,大家这个问题就可能就都清楚了。我先说一下吧,硬件混响你选了一个类型,其实只能用一个,算法和软件混响是一样的,时间也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硬件混响你不用特别纠结那个时间,因为它怎么调,差那么一点儿,都依然会很好听。所以这个大家不用特别去纠结,因为毕竟是音乐,音乐其实不是靠算术算出来的,所以大家还是以自己的听感为主。然后硬件混响其实是可以通过 midi 连接之后呢,可以在某一刻改变类型,但实际上不适合音乐,这个通常适合电影。在音乐里面你就还是要知道,其实你一台混响只能一个类型。

Q10. KICK 和 SN 两支话筒解决了相位问题,那么 OH 里面需不需要考虑跟 KICK 和 SN 的相位问题?怎么做呢?

说到鼓的相位问题,确实是没有我上课讲的那么简单,其实是我们要对所有鼓组里面的相位。有第三方的那些插件其实也是可以调的。实际上可能会我们先从 overhead,比如说左通道的这个 overhead 里的东西,先去对比如对底鼓的里面,军鼓的上边,然后对所有的嗵。这样对完一圈之后呢,就对回到右通道,接下去底鼓的外边和军鼓的下边,还要再去对,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但其实不是说相位完全都一致之后,这套鼓就会特别好听。实际上就是一个能量的变化,如果这歌里面不需要特别多的能量的时候,我们可能也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修相位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国外的教程,很多录音师更多的是在前期,话筒录的时候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套鼓摆完推出来,它就应该是这首歌儿里需要的样子,所以现在的这种相位关系其实也是应该是符合你这首歌儿的状态的。如果我们特别多纠结技术上这些差异,很有可能把相位对齐了,这套鼓听上去并不好听。

Q11. 可以推荐您用的节奏修正软件吗?


其实我很少修节奏,因为都是助理在修,到我这儿的时候,这些东西理论上不能有任何问题了。如果我还要花时间去修这个,可能我对这首歌的感觉就变了。然后一般修,也就是用软件自带的吧,像 Pro Tools 就是节拍探测器,加上弹性音频。然后更多的可能就是剪剪挪挪,也没有什么别的吧。我不知道第三方有没有更好的,因为这个不是我特擅长的问题。

Q12. 在常规的贴唱混音中,人声的频率和伴奏的频率如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稳定状态?EQ是否是规矩的又或者在某些频段不需要规矩一些?还有混响的空间建立,如何用软件的混响使人声站起来,而不是软趴趴的?

贴唱我还真不擅长,但是我可以大概从混音角度分析一下。EQ 上面可能更多的是根据需要,如果我们把唱调到了一个你需要的样子,然后乐队其实是必须跟着唱走,你才能让它俩去合。因为我们不可能去调人声,让人声去跟乐队融。因为人声调完之后,如果不像这个人唱的,那可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我又不太了解贴唱这个行业,是不是大家都追求可能自身的样子并不是特别重要,是一定要特别好听,或者说超越别人或者怎么样。

有关混响,我觉得还是因为课还没讲到,讲完可能就会理解那个混响是怎么回事儿,然后如果想让人声立起来,可能你思路有点问题,你越加混响,可能就越立不起来。我们听到那些特立起来的人声可能跟压缩,跟 limiter 这些有关。

混响是和细节相对冲的东西,混响越大,细节会越少。细节如果都没有,你再想让它立起来就很难了。

Q13. 在混音中想做出一个相对标准的音乐小样,我应该具体针对学习哪方面的知识?500系列硬件模块在前期录音使用好不好,对于整体作品的提升有没有帮助?

我觉得如果是想做出一个标准的小样的话,其实这套课程上完肯定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方方面面都会了解。如果你是编曲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太过分的去塑造这些音色,就是把混音的这些学到的东西转化到编曲上。如果你调得太猛,到混音师那也个比较大的麻烦。我们还是把音乐该表达的东西表达完整就行了。

500系列其实是特别吃电源的,如果你的电源盒这些不好,其实声音是会变的,再加上所有的这些硬件变压器各方面都不一样。如果是前期想改录音品质的话,最好还是从原型机上去考虑。后期用500主要是因为方便。

Q14. 混真乐器和假乐器(Midi 采样音源)的工程,二者有哪些不同?混假乐器的工程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真乐器和假乐器,我觉得混音手法上面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真乐器我们更多会考虑到,像鼓啊,像串音啊这些东西。然后真乐器它有录音师的这种思维在里面,可能一个音色用了几支话筒,你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选择到底用哪个,还是几个一起用。如果一起用的话,可能就要注意一些相位问题。

如果是这个音色是采样音源里的或者是 midi 的音色,可能就不用考虑这些了,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但是无论怎么用,更多的还是要考虑这个音色跟风格的关系。以至于你到底要把它修成什么样,手法上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多不一样。因为如果它是音乐中的其中一部分,主要还是从风格的角度出发,然后看你现在这个音色跟你想要的是不是一样的。

Q15. 发送信号给 Aux 轨,发送的这一轨的输出需不需要指定到 Aux 轨?输入要不要指定到发送的这一轨?直接发送好像也有效果,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这个是软件操作问题吧,发送的这一轨的输出应该是你的主总线、主输出,它不能改到别的地,否则它自己的干声就没有了。辅助轨的输入口一定是你发送的对应的那个口,要不然你的这个路由是建立不了的,我觉得你看一些教程搞清楚就行了。

Q16. 总感觉自己做的贴唱混响小的声很干,混响大又比较浑浊,但是听有些唱片里面听到很响的尾音又很干净又很清晰,有空间感,有纵深感。

正常情况下人声会有两个混响,一种是板混响,这个板混响其实是混响的空间感。然后还会有一个厅(混响),那个厅的尾音实际上是要长于板的,所以我们听到的尾巴是由另一个混响构成的。你要去找一个合适的比例,就能听到一个很清楚的混响,然后又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尾巴。需要注意的就是把这两个东西选好,然后加在一起很融合就行了。

纵深感实际上最重要的是 delay,等我们课程更新到后面,可能这些问题都就迎刃而解了。

Q17. 除了 Pro Tools、Cubase 等,其他软件是否能用来混音?

其实没有哪个软件是不能混音的,混音这个东西更多的是想法。然后辅助上你的技术就可以,不用特别在意你用什么平台。

大家都在用 Pro Tools,是因为商业录音涉及到文件的交换。Pro Tools 有云录音方式,支持三个人还是五个人在全世界各地同时打开这个工程,然后可以录,录完了之后可以上传自己的部分,对方就可以下载。然后 Pro Tools 编曲,好像它有一个特别大的素材库,就大家可以把自己的 loop 或者 beat 传上去,有一些是可以免费共享的。所以可能更多是因为它的互动性,它才成为一种标准。当然它在录音方面确实有特别强大的地方。我觉得这些就是看你熟悉哪个用哪个就可以了。

Q18. 人声的具体处理细节和环节有哪些?

人声的细节在实战的课程里面大家能看到。前面章节其实都是在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然后讲课的顺序也不是混音的顺序,所以只有到实战的那个课程里面,才能看到我正常的混音中每个音色上面到底都加了什么,也会比前面的内容要丰富很多。

Q19. 有条件的话,采样率 192 Hz 是最佳选择吗?

有条件录192的话当然是好的,它有很多的细节都是比较好的。我身边确实有人在用192,但我们这些做商业的人没有办法,因为工程太大了。我觉得它有它的优势吧,可能做一些发烧这一类型更好。但做商业的话,打开工程的稳定性可能就又更差了,这个对我们每天要交很多歌的人是致命的。

而且我们为了改变音质,买了好多的周边的硬件,模拟的设备。实际上国外还有人在用44.1,就是因为他有大的调音台,然后做唱片又不涉及到采样率的转换,这个也是他们的一个优势。如果你周边足够好,其实你也可以不用特别纠结这个事儿。

但是数字的采样率这个东西,不是说我们单纯把软件调上去就完了,实际还涉及到你周边的很多东西是不是支持到192。因为周边有好多的数字类的设备,可能最高只到96。所以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搭配,真的全弄到很高,估计价钱也都很高了。

Q20. 在前期录音时需要加压缩吗?

可以加压缩,就是不要压得特别狠,我建议在主唱唱到最大的时候,在副歌的时候,压掉的量不要超过 3 dB。启动时间也不要特别快,这样的话就不至于有的字会有突然躲掉这种现象。释放时间要快一点,尽可能不要改变他的自然动态,因为录音的时候,强弱的情绪起伏非常重要,尽可能不要被我们的设备所影响。

如果没有压缩,其实你不压也可以,就是不要有任何的痕迹。

Q21. 在前期录音的时候,500模块系列话放和压缩的参数比例有什么建议吗?是不是最好都不要开最好,还是都开小一点呢?

我觉得那个压缩开不开,能告诉你的可能只有你自己。你可以试一下,录一段开的和录一段没开的。开的参数一定要小,注意压缩量的值,就是衡量我们改变原始素材多少的一个量,这样就能对比出来它对于情绪的破坏到底有多大。

如果你觉得对人声来讲,稳定性很好,每一句唱的细节特别丰富,然后动态又没有损失,我觉得这就可以加。如果你 a/b 对比的时候,发现丢掉了好多频率,然后动态又被控制住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不加是最好的。

Q22. 课程里会有软件 summing 的教程吗?

没有讲软件 summing,因为我对软件 summing 其实不是特别了解,也不是特别相信这个东西,所以我一般都是用硬件的 summing。其实它和好的音乐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就别纠结。

文章出处 https://www.midifan.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 Midifan.com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