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便捷的监听解决方案:Adam Audio D3V

Pro Tools 专家国际认证等你来拿,年底线上直播课安排公布

FLEA 251 全球赛博黑五狂欢:年度最低价,让经典触手可及

Eastwest 音源大厂空降,限时抄底优惠,编曲音源大全一站式购齐

轻便 + 专业 Carver Saturn II 千元声卡上市首测:打破千元声卡不能兼顾的怪圈

为什么你的歌听起来总像个 DEMO - 论你那“小样”到底差在哪!

Leones 添加于 2018-05-23 ·

分享到微信

暂无评论

作者:Nick Messitte

编译:Leones

出处:iZotope 官方博客  


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工作,我们终于完成了混音。花费了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就是为了这一刻。当我们回过头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时,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搞了半天,还是个demo!”。

咋就不能像唱片里那样呢?首先,请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这段时间你“demo”的挺好!事实上,有些人甚至认为不该再有demo这回事了。因为今天的Home Studio早已不是四轨闪存录音机的时代了,为小型工作室设计的各种硬件设备、软件插件铺天盖地、五花八门,各种教程也都无处不在地飘扬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里,每个人都在学习着混音技术。所以说,如今的demo和粗混质量都在大幅提高,这也逼着我们只有更加努力。

那么我建议,先暂停一下,问自己一个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将demo与经过打磨的混音区分开来呢?

更进一步地说,到底是哪些关键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把一个索然无味的demo变成一首令人兴奋、愉悦的成品呢?我这倒是有几条应对策略可供你参考,接下来请仔细阅读,并找到答案。

精心编辑

这是最能体现出差距的地方,精确而有意义的编辑能立分高下,所以让我们先来解决它。任何草率的鼓填充都应该被整肃;任何卑劣的低音音符都应该被处理; 任何不着调的人声也必须被遣送回调上;还有那麻烦的爆音、麦克风的隆隆声、耳机的泄漏声和其他不必要的噪音。

< align="center">

但要小心的是:我们不能过于仔细地修剪、编辑所有内容,以至于也把歌曲本身的律动给修剪没了,网格般地整齐划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过于均匀的强拍也同样枯燥无味。 其实,这听起来才更像个demo,有很多制作人和艺术家在使用MIDI制作音乐时会倾向于最大限度地进行量化。

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关键概念是“意图”:即你的编辑策略应该有其背后的意图,而这个意图总是为了增强音乐表现力。

策略:首先,迅速建立一个静态混音,并立即开始鉴定到底是什么在明显损害歌曲质量: 哪些音符进得过早;哪里需要去噪;哪里实际应该连起来,这都需要你去编辑。一旦你识别出来,就该尽快剔除或搞定它,但下手时应尽量轻一点。因为一旦后续踩镲与军鼓侧链连接起来后,那个迟钝的鼓部可能实际上会律动起来,所以不要弄得太过。如果你是个新手,或者歌曲的曲风并不是自己很擅长的类型,那就该去找一首风格尽量相近的经母带处理的作品作为指导, 在这上花点时间绝对值得。 许多顶级混音师也是这样,由助手为他们先把这些小事给办了。 

编辑隐藏的编辑

是有点绕嘴,不然你总溜号。你的确需要隐藏你的人工处理痕迹,别让人注意到有被编辑过的气息。在乐句连续区域之间平稳过渡,这是基本的维护策略。就算你知道,但它仍值得在此提及。

策略:在编辑会话结束并准备深入研究混音之前, 对音轨中彼此相邻的两个区域使用交叉淡化来平滑过渡是明智的选择。例如,在相邻的两段鼓之间,请加倍确保这些音色互相匹配。 留神一个绵长的吊镲别突然断篇儿,或者一个底鼓切片显得很突兀。 这也同样适用于人声:如果你有一个明显录制了不同前置放大器链或麦克风位置的区域,请在像iZotope RX这类的声音修复软件中进行一些基本的EQ匹配。

另外,去寻找任何没有静音的地段,并确保他们是无声的。 也不要忘记寻找隐藏的音轨或未经检查的群组。 (温馨提示:一支笔和一张纸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贴身合体的低音

现在,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混音本身,来研究一个肯定会吸引人注意的元素:低音。如果你的低频位置不正确,你的作品就肯定像个demo而不是唱片。母带工程师Dave Kutch以他高尚优雅的脑汁将这种情况称之为“露底”。我不应该说这个!但你绝对也不想露底吧?首先,这听起来很悲催。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低端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主要代表”,具有被评判的统治性特征。不出意外的话,许多demo在低频段构建的都不够好。你会注意到他们可能消耗了太多的频带,相比之下听起来很单薄,或者在某些奇怪的地方鼓动着某几个音符(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房间的声学条件较差导致的)。

我们的房间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我们的低频感知做出奇怪的反馈。我们的监听音箱如果位置放得不对,也不能给我们足够的低频能量感。这会使低频很难听清。

现在,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就是动下嘴皮对我说:“去搞好监听环境!”,但我不打算这样做,因为理想的监听环境终究是“理想”。最现实的应该是你从现有的空间环境中克服困难去把声音给混出来,如在卧室或客厅。是的,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妥协。你不会弄一块昂贵的电源放在一间容易被输出音量“崩坏”的小卧室中。同样,你也不会为了达到更好的监听目的而把窗户全都封上,因为这会压抑你的灵魂;困住你的灵感。

其实妥协的监听系统同样可以做出很好的混音,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的是采用综合战略来处理房间的低频问题。我建议大量使用参考音轨;雷打不动的响度匹配;始终如一的监听音量;各式各样的耳机和扬声器。

策略:挑选出两个参考。第一个应该代表你心中理想的bass声,不管类型如何。第二个应该更适合你自己的艺术风格,然后去参考对比你的混音(这很容易在Ozone 8的音调平衡控制项中做到)。现在,A / B你的工作。用不同的监听音箱、耳机和监听位置去仔细聆听。


通过比较,你在低频段都发现了什么?如果出现问题,你能确定是什么乐器导致的问题吗?将该乐器静音后问题是否消失?如果是它,仔细分析其原因,并把该乐器调整到合适为止。

精雕细刻的中频

一个拙劣的中频段是给你贴上demo标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你必须在中频段谨小慎微,因为它能传达很多重要信息,这是在任何系统中进行混音的要点。
如果说我在中频段的处理策略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还有一些要提醒的:请记住,在中频段你将会面临除频率之外的更多挑战,因为相位在这里会以更明显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当你在引用参考进行对比时,可以带着声像定位来查看是否清理好了你的中频段,即使是单声道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在单声道下声像会转化为音量变化)。

恰当的人声平衡

我们对人声的大部分描述都属于编辑范畴,所以我们不再重复这一点。我们还假设你知道混音的基础知识,并能直接跳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基本的好的人声处理。

在我看来,demo与经过打磨后的混音人声之间最大的区别还是音量。他既不是通过昂贵的录音设备得到的所谓好声音,也不是应用在麦克风上的多少效果器链,而是非常简单的我称之为“螺栓和螺母”的音量标准。换句话说就是人声与其他元素的关系在混音的任何时刻都必须是完美的。这并不意味着人声必须很大。恰恰相反,我最喜欢的一些工具歌曲将他们的主唱人声埋在吉他下面。相反,对于民谣来说,那样又太弱了。所以,你经常会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的,这在客观上有点难。因为你不想给人一种卡拉OK的错觉,也不希望人们很拧巴地听歌看词。另外请记住,人声应该是动态的。你不能只选一个音量级别然后就在那儿发呆,你必须确保人声的音量与乐句、歌词和音乐情绪等高度匹配。有时,主唱也许被你关照过头了,你会发现如果你没有过度压缩,就不需要挪动推子。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多运用自动化处理,它绝对是你的好朋友。

策略:从一开始就带着人声进行混音。是的,带着一个人声去处理你的鼓音轨会打扰到你的注意力,而当你在处理其他元素时,你的人声也肯定会黯淡下来 ,不过你要记住始终要保持人声可以听得见。另外,我不会依赖耳机来布置一个精确的人声定位,因为那样会使人声倾向于更靠近自己。我更喜欢在我的监听音箱、汽车音响、消费级音响和笔记本电脑上评判我的人声。为了检查声音的完整性,我会经常把混音放到我家厨房的时钟收音机中,烧着水,煎着蛋蛋,然后再做一些其他事情来创造一张噪音床。因为我想确保我听到的不仅仅是人声,我希望听到的是人声与音乐相辅相成的表现。

视频

一根“孔雀羽毛”

无论你如何看待Neil Strauss的那本不朽巨著 -《把妹达人》,他书中那略带骚气的“约会建议”多少都会令人想入非非,在如何装备约会战衣的问题上,他深情地提出了增加点冲突、哥们儿你该再大胆些的建议,“插一根孔雀毛”- 这样你就立刻能与酒吧里的其他土鸡区分开来了。他这种“炫耀”的概念在混音实践中相当有用,甚至有时是必须有。

一个令人兴奋的,充满趣味的混音可以被认为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因为每首歌至少有一个元素,一个乐句或一小段演奏会从周围脱颖而出。它一开始可能并不引人注目,它在技术上可能更好 ,或者相反其实很糟。但它却从头到脚都冒着灵气。当你发现这根“孔雀羽毛(值得炫耀的元素)”时,一定要揪住并且充分地去利用,让它活起来,然后想方设法去炫耀它。

这里有几个示范曲目你可以听一下:

1、Thom Yorke的《And It Rained Night 》 

↓↓↓ 听音提示:歌曲中特殊的粗喉音使这首歌变得不同寻常。

歌曲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1CTdIL3lel7j.html

2、Alicia Keys的 《No One》

↓↓↓ 听音提示:歌曲中略微走调和故意压扁了的音符别有一番风味

歌曲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1FgeBj05qegJ.html

3、Black Sabbath的《Sweet Leaf》

↓↓↓ 听音提示:你不会想到Bill Ward的鼓在这首歌里打得那么密,但用Push Pull技术来演奏也恰好是其精彩之处(至少在我看来,你的观点当然可以不同)

歌曲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0r24s43rnUIl.html

保持开放的感觉

回想一下你自己以前那“小样儿”,或者从客户那儿得到的一枚粗混,你可能会注意到以下情况:在歌曲的某一时刻会进来很多元素,随着发展逐渐接近音量峰值的时候就开始失去平衡(是的,demo和粗混可能会很响)。拥挤开始蔓延,仿佛进入了一个塞满人的酒吧。突然之间,在前几小节里听起来很好的鼓声变弱了,并且由于纯粹的叠加而变得很扭曲。结果就没有了开放感和呼吸感,听起来一点也不好玩。

换句话说,一个经过仔细打磨的唱片往往在于始终保持开放、平衡、清晰的感觉,即使混音在素材暴增至最密集的部分它仍能吸引你。当下流行的大热歌曲就是非常好的范例。听听那些混音:即使在最激烈,最高潮的时候,或者说即使是在不断被挑逗到快要爆浆的时刻,它仍能保持宽阔且具有深度并兼备开放性的令人愉快的混音特征。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策略:先进行静态混音,然后从歌曲的高潮段落开始处理混音的细节,或者至少是从开始有大量素材进来的地方进行处理。从这里一直服侍到“爆浆点” - 即兴奋度与开放度达到比例完美的那个点。然后,静音休息五分钟。再次回到混音中检查高潮时你的匹配参考电平,持续几秒种就够,不能再多了,然后再弹回到你的混音中去。反复去做,重复去撸,直到你满意为止。然后你就可以转移到歌曲的剩余部分了。这有助于使混音工作变得简单些:你已经处理完了重头戏,现在是再处理安静些的主歌,或其他部分的音色平衡就好办多了。

粒状自动化操作

这是需要再三强调的,积极运用粒状自动化操作将会提升你的混音质量,从而摆脱demo的萌萌感。这种自动化操作可以应用于音量的提升和衰减,尤其是在快要到达最终的副歌部分的那种渴望。自动化还可用在关键时刻扩大或缩小乐器群组(例如,像Cracker在经典专辑《The Golden Age》中《Bicycle Spaniard》使用的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弦乐转换)。你还可以自动化EQ动作,或淡入淡出延迟和混响,以便它们恰如其分地出现或消失。

↓↓↓ 听音提示:歌曲中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弦乐变化

歌曲链接:https://i.y.qq.com/v8/playsong.html?songid=2150064&source=yqq#wechat_redirect

事实上,通过自动化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来避免demo那种过于僵化的“咸鱼感”,你可以为一段Pre-chorus将鼓发送到一个并联压缩总线上,或者在一个戏剧性的敲击后将所有混响及时静音,以突出所产生的沉默(这段话可能会令你有点云里雾里,没关系!马上去听下面的三首参考曲目)

Nine Inch Nails的《Capital G》 

歌曲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2vMWko1iUayp.html

Gomez的《Notice》

歌曲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2Ze1IZ1FYsOP.html

Twenty One Pilots的《Heathens》

歌曲链接:https://y.qq.com/n/yqq/song/00392AA70YRf0P.html

策略:在你混音即将结束的时刻,回顾之前你所做的事情,写下你认为可能有帮助的任何自动化操作,看看这里面有什么诀窍。

耍点“花活儿”

最近,我工作室里来了一位客户,他是CBGB(著名的朋克摇滚俱乐部)辉煌时期的优秀摇滚歌手。他来找我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对以前的工作室不满意。在我们一起度过的这段时间里,他让我把他的两首录音重新做了母带处理。事实上,正是因为将这两种混音进行了背靠背的对比,才使我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当然,其中一首歌可能被处理得“过于舒服了”,有点孱弱,可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高电平推它一把,或者为了清晰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再平衡一下。但是我不能那么做 ,因为这不是在多轨状态下 – 那会改变了歌曲整体的静态感觉,局部的动作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而不是一再去牺牲歌曲的整体叙事感。

另一首歌曲则令人大开眼界,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却稍带风险的混音。的确,第二段歌词的背景人声突出得有点过了,但那又如何呢?它让这首歌变得活跃起来,就像第二段副歌中在吉他上搞得动作那样,副歌重复段又不失时机地加入了延迟,还有其他各种各样花哨的声音让混音变得活灵活现。

这有点卖弄?你不该这么说。事实上,将花哨的动作(如延迟投递,某些特定的混响,剧烈的摇摆等)适度地用在合适的地方,可以为你的混音注入运动感,这通常就是demo可能缺乏的。

策略:在混音过程中,当你把EQ和压缩都上到位以后,换个心情再听整首歌曲。想象着那些你所掌握的任何有趣的小技巧。把它们写在一张纸上,将会话保存为一个新文件(因为有可能会全部重做),然后逐一去实施你的想法。不过我还得提醒你,其实很多想法都用不上。不过只要其中有一个对路的话,那所有的尝试都值得。

始终保持流动感和运动感

如果你非让我把我的存款拍在这,讲出 demo和成熟的混音之间最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那我一定会说:持续的流动感和运动感。这话怎么说呢?

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回想你初次看到魔术杯时的惊喜体验,还有那跟乐队合作演出的惬意时光,你一直想象着你打算在最终混音中所听到的东西。的确,你的demo中已经包含了所有零部件,但它还是缺少一些东西,对吧?它感觉很单调,仿佛那些零部件似乎都在寻找一个更大的整体。是的,你想要的感觉肯定是像一首真正伟大的歌曲一样的听觉之旅,同样充满激情地奔向最后的副歌。你知道你的歌是有这个能力的,它有一个很棒的引子和一段饥渴难耐的节奏!可问题是,在第三段副歌中,这一切都感觉停滞不前了。

那你该做些什么?把剩下的部分交给一位专业人士?

你不是以为自己是一名混音工程师吗?你必须处理各种音量、频率、音色上的平衡,但别忘了你还必须要为听众提供一段舒适的听觉之旅。从一处到另一处的流动是必须有的;从小卖部扩充到大卖场的动感也是必须要的。这样才能呈现出歌曲的精髓,使音乐更具表现力、更有关联性,并最终去打动听众。

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列出每一个细节,从扎实的基本编辑到适当的音调平衡,再到创建开放、宽泛的声场。逐一去实现每一个既定目标。

对于结尾的提示,我很遗憾(也很高兴)地说: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比如一些工程师喜欢每三十秒钟就引入一种新的音色或元素,而有些人更喜欢用他们的外置混音器作为最终的反馈来为局部增加活力。还有一些人则喜欢套路,套路着他们所擅长的特定曲风的歌曲。

最后的忠告

俗话说: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不一定非要怎样才对,重要的是我们能明白这一过程并为之不懈努力。虽然你首先需要尽力去解决编辑、平衡、音调以及所有其他方面的细节,但不必过分在这上面花去太多时间。 因为我们最终要呈现的还是歌曲本身的那段“旅程”,认真去“经营”你的混音,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那恼人的demo,从而逐渐去靠近情感充沛、光辉耀眼的唱片品质。

本文出自《midifan月刊》2018年5月第146期


可下载 Midifan for iOS 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 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下载),在 iPad 或 iPhone 上下载并阅读。

暂无评论